宜昌国家级非遗荟萃

2017-06-07 09:19 来源:三峡日报 责任编辑:姚晓浪


  端午节·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“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”。端午期间百姓与各色龙舟汇集,竞相争渡,相传是为了纪念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的屈子。

 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祭祀仪式 每至端午,屈乡民众设祭坛,拜祭屈原。传统祭祀仪式有主祭、亚祭,礼乐声中恭诵祭文,表达对屈公品格的颂扬。

  屈原传说 秭归“屈原传说”,有景物传说、地名传说、人物传说和习俗传说四大类。屈原品格中“诚、气、节”蕴含在不同的传说里。

  王昭君传说 主要分布在香溪河流域,以高阳镇、南阳镇、峡口镇、古夫镇最为集中。如兴山广为流传的妃台、香溪河、桃花鱼的来历等地名和风物的传说等,皆因昭君。

  下堡坪民间故事 刘德芳,200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下堡坪民间故事”代表性传承人。

  都镇湾故事 孙家香、李国新,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都镇湾故事”代表性传承人。

  兴山民歌 陈家珍,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兴山民歌”代表性传承人。200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文化部联合表彰为“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”。

  青林寺谜语 青林寺是位于宜昌市宜都高坝洲境内的一个村落。全村1200余人,掌握30则谜语的村民占70%以上,掌握30至100则谜语的人占人口的15%,掌握100则以上谜语的占人口的5%。

  长江峡江号子 将音乐与劳动相结合,创造了民间音乐独特的表现形式。行腔以“腔旋律”居多,也有“韵调旋律”,别具古老的徵羽乐风。

  薅草锣鼓 彭泗德,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兴山薅草锣鼓”代表性传承人。

  长阳山歌 王爱民,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长阳山歌”代表性传承人。

  宜昌堂调 流传于宜昌市辖区及其周边地区,俗称“堂鼓”“坐堂调”“坐堂吹打”等,因大多坐堂演奏而得名。

  宜昌丝竹 黄太柏,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宜昌丝竹”代表性传承人。

  远安呜音,又称巫音,流传于远安县。有独立的曲牌,现流传较广的有普天乐、大小官调等50多个,是“沮水巫音”的活态传承。

  枝江民间吹打乐 杜海涛,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枝江民间吹打乐”代表性传承人。

  土家族打溜子 简伯元,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土家族打溜子”代表性传承人。

  土家族撒叶儿嗬 张言科、覃自友,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土家族撒叶儿嗬”代表性传承人。

  南曲 亦称“丝弦”,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艺种类,产生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,流传于长阳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。

  关陵庙会 关章训,201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当阳关陵庙会”代表性传承人。

  嫘祖信俗 祭祀嫘祖为蚕神的民俗活动,分布远安县嫘祖镇一带及其周边相邻县区。主祭者和从祭者以蚕妇为主,童子为亚祭,有别于其他习俗的祭仪。

热点专题
无障碍浏览